贺耀敏:中国是当今最具吸引力的世界性话题之一

来源:国际出版周报

作者:张文静

2018-07-01

  贺耀敏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教授

  问:您如何看待“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这个项目?

  贺耀敏:“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是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重大战略的有效举措之一,是“十三五”时期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的一项重点工程。

  这个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有一个特点,即以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为秘书处, 由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执行落实,如此充分运用和发挥北京语言大学文化“小联合国”的优势和特色。

  “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 的另一个特色就是紧密依靠和联系国际亲华、友华、知华的人士,共同开展中外文化交流的伟大事业。

  特别是依靠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海外中国问题研究专家、重要汉学家这一群体,请他们作为主要撰稿人,以他们的亲身经历来讲述自己的“中国故事”。

  从事出版工作的同仁们都有一个强烈的意识,那就是国际市场特别需要有关中国内容的图书,但是国内出版的许多介绍和研究中国的图书,不太为国际接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双方的视角存在明显差异。

  对此,我们需要外国人创作的优秀图书,以中国内容为主题、更加适应国外图书市场需要和海外读者阅读习惯,这样的图书才能够更加被所在国接受,从而得到传播。

  因此,通过“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将这些国际友人和外国作者创作的中国主题图书介绍到世界各地,特别是那些富有真情实感和个性色彩的真实经历与生动故事,这本身就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种崭新尝试与突破。

  “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2017年3月,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发起了“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第一期项目征集。共有65 家海内外机构和多名汉学家、作家报名,征集到70余个选题,涉及近20种创作语言。经过专家的严格评审,最终有38 部图书得到了包括稿酬补助与出版补贴的资助。

  入选图书集中介绍了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众多方面,更加适合在海外出版发行,其中不乏有畅销书和长销书潜质的选题。

  问:您认为“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的实施效果如何?

  贺耀敏:“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是出版界围绕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时代任务,紧密联系亲华、友华、知华的国外各界知名人士,共同撰写和出版一批中国主题图书。

  中国出版面临着从国内出版向国际出版转型发展的大好时机,需要更多的外国作者从他们的角度介绍当代中国发展道路与发展成就,创作出拥有时代气息、具有国际视野、富于本国元素、易于被本国读者接受的优秀作品。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世界性话题,我以为中国的发展与进步本身便是当今时代最有吸引力的世界性话题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随着中国国际交往的频繁和国家形象的提高,对于国际社会和许多外国朋友来说,中国也成为一个越来越值得了解、认识和信任的国度。

  一些较早认识和了解中国的人士开始通过写作介绍中国,这为“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提供了现实可行性和丰富的稿件资源。

  更为重要的是, 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出版人的职责要求我们通过更多的文化沟通与文化交流,增强世界各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

  例如,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其核心理念就是在新的时代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以和平与发展为主线,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共同寻找战略机遇,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这一倡议得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热烈响应,为什么会如此?

  因为这些国家与我国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我们都曾经长期遭受西方发达国家的侵略和掠夺,都曾经经历了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奋斗历程;我们都有着共同的发展任务,摆脱经济依附、发展本国经济是我们的基本目标,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腾飞是我们一致的愿望和要求; 我们都面临共同的国际挑战,原有的全球化进程没有真正改变我们的面貌,只有寻求和推动新全球化才能真正实现改变;我们都有着发展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强烈愿望和要求,承担着探索本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使命,越是历史悠久和文化丰富的国家,越需要走出一条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

  正是这些方面的共性和相似性,使我们与这些国家的学术出版机构有着许多相似的出版主题和内容、出版规划和设想。

  问:“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有哪些难点和挑战?

  贺耀敏: 以我个人的出版经验,总体来说大力推进“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需要以版权贸易为基础,学术交流为主体,出版精品为重点,文化融通为根本。

  特别是要通过出版工作和出版平台,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学术出版合作与交流,这是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识坚实基础的重要环节。

  这是因为,第一,文化被誉为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交流在沟通和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文化上的沟通和理解不断加深,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隔阂和误解才会消除, 理解和共识才会增加;第二,学术出版合作与交流是加强国家之间特别是社会精英之间交流的重要方面,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这种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三,当前一些占据着话语权优势的国家的行为和价值受到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空前质疑和挑战,需要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在构建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概括力的话语体系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具体到“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的实施上,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在推进过程中不断加以解决。

  在我看来至少有这样三个方面需要考虑:一是围绕中国的世界性话题,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并进行精心的设计。包括写作立意好,作品才能做得长久。作品内容精,作品才能传播长远。图书设计美,作品才能树立品牌。作者知名度高,作品才能具有影响;二是借鉴国际出版领域的成功做法, 学会经营国际作者的过硬本领。包括精心组织作者、广泛征集选题、图书主题鲜明、重点支持到位、大纲写作可靠; 三是认真组织作品创作生产,特别是抓住“外国人写作中国”的重要环节。作品作者是关键,作品语言是精髓,图书分类要合理, 写作进度可掌控,图书规模应适度。

  问:“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第一期资源库已初步建成,您对于这一计划未来的实施有何建议?

  贺耀敏:“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是一项需要长久坚持、持之以恒的工作,也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事业。

  做好这项工作,一要更加紧密结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战略需要, 有规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的具体化、科学化、可操作的对策建议;二要认真研究、借鉴和总结其他国家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成功经验,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政策建议;三要加强“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的工作规范探讨,把这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做得更好,在“干中学”,不断总结经验。

  同时,实施这一计划,我们还需要树立开放包容的心态,形成“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的柔性方法。

  一是选题和作品的标准要符合实际。对于作者和作品出于客观、真实的评价和批评,要能够容忍与认可, 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不必设定过多的“条条框框”;

  二是柔性解决争议。约请外国作者特别是外国知名人士写作中国,必然会因文化价值的差异,对敏感、争议问题的不同认识产生争议。这需要我们善于沟通、柔性处理,在交流中达成共识;

  三是对作者和作品的支持方式多样,全额资助、部分资助、写作过程资助、写作成果资助相结合,逐步实现良性循环;

  四是在最初设计上以图书进入主流市场为目标。图书是要给人看的,没有人看的图书就没有太多影响力, 只会沦为自娱自乐、自拉自唱;

  五是线上与线下互动,善于运用和发展网络阅读市场,适应青少年读者的阅读习惯。“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要充分运用成熟的海外网络市场资源, 适应读者需要、满足读者需求、走进读者视域。


责任编辑:霍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