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辉,是印度尼西亚艾奈特媒体公司“Hi-Indo!”频道首席运营官,在中文电影翻译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他对于新兴科技在配音及翻译过程中的应用十分感兴趣。
6月7日,李永辉来北京参加“2016中外影视译制合作高级研修班”,向我们介绍了中国电视节目等在印尼传播的情况,并探讨了中国电视节目在海外推广需要增强的方面。
范婉丽(以下简称“范”):李先生,您好,首先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您是艾奈特媒体公司“Hi-Indo!”频道的首席运营官,该频道从去年开始播出中国的影视节目,请问您创办“Hi-Indo!”频道的初衷是什么?
李永辉(以下简称“李”):自1967年到2002年,在这35年中,印度尼西亚发生过排华事件,禁止使用、传播中文。政府禁止开办华人学校,不允许有中文媒介、报纸,只维持一种官方的报纸——《印度尼西亚日报》,这里面也没有中国人想看的新闻,全部是政治宣传。
2002年政变之后,新总统上任,政策得到改变,学汉语的热潮开始兴起。那时候,缺少优秀的电视节目,也没一部高质量的电影、电视剧,市场上大部分都是盗版的DVD。我们觉得应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节目。
当时印尼的很多华人喜欢看《白蛇传》《西游记》,而且,不论华人还是印尼人都喜欢看韩剧。《流星花园》的引进到改变了我们的看法。最初,电视台认为爱情题材的电视剧不合印尼观众的品味,不会受观众喜爱。直到有个电视台很勉强地接受之后,把它放在晚十一点档播放,收视率却飙升。我们开始相信,只要一个频道播放的电视剧有自己的特色,就会获得成功。
要传播中国文化不一定只通过书,像《水浒传》《红楼梦》这样的电视剧也是很好的传播工具。在中国,年轻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认为自由恋爱,传统思想则要门当户对,这种中西文化的冲突发生在一个家庭中时,会产生什么样结果?这是能够引起印尼人共鸣的地方,印尼当地也经历着文化碰撞,这是与中国相通的地方。
范:这种相似的经历使得你们想要引进中国的影视作品吗?
李:我们创建这个频道的时候,观众对《舌尖上的中国》反响热烈,这部纪录片与传统的烹饪纪录片不一样,观众通过这个片子了解中国文化。
范:节目的翻译工作是谁来做呢?
李:是我们的团队的翻译来做。他们主修中国文学,印尼大学毕业,但水平还有所欠缺——翻译不仅中文要强,印尼文也要强。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全部理解中文意思,才能够翻译准确。
范:翻译中有什么难点吗?
李:有,比如一些以古代历史为背景的电视剧,翻译者必须要懂历史。
古代中国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两个小时,很多时候翻译不知道这一点,就把两个时辰翻译成两个小时。古代“一炷香”到底是多少分钟?比如“我等你两炷香的时间”到底是等多久?翻译这些实是有困难。
还有一些官场上的职位,同样被称为“大人”,官员的品级不同,职位也不同。他如何称呼自己,下人怎么称呼他,称呼换来换去,翻译起来是比较困难。
范:那么这些翻译的难点怎么解决呢?
李:通常是通过网络找资料解决。
范:中国的影片在印尼播放时,都有哪些类型呢?
李:还是要符合观众的喜好。印尼观众是分等级的,分为A、B、C、D、E等,A、B等是那种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收入比较高,比普通老百姓高五倍甚至六、七倍,他们的孩子有机会受高等教育,也有很多在留学的,A、B等的观众就比较喜欢看没有配音的、原版的影片。但是到中下层,C、D、E等的观众,比较喜欢看配音版的。
范:到目前为止,贵频道与中国合作过哪些电视剧呢?
李:我们播过李小龙的影片、《白蛇传》《笑傲江湖》《心星的泪光》等。
范:动画片方面有合作吗?
李:动画片我们拿到的还很少,但是有这个需求。印尼的动画不是很多,全部是从美国、日本等引进的。要传播中国文化,从孩子做起最容易。比如,麦当劳就是个成功的例子,因为每次小孩子去那里都可以拿到玩具,从小看到“M”字就知道是麦当劳,长大后也会吃麦当劳的汉堡。
范:您觉得中国的影视作品有哪些优点、缺点呢?
李:优点很多,我不一一举例。我有一些建议:
动画形式比文艺片更吸引人,如果孩子喜欢看,他会要求父母看这个。比如我家里有个小侄女,只要她在家,她会要求看迪士尼,大人肯定让着她。日本的动画没有很好的题材,但动画产业发达。如果把中国把五千年的历史中的文化以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会更容易传播。
中国的电视剧节奏太慢了,剧情中,经常有人会回想以前的事情。本来故事没有那么长,但非要拍成几十集。还有,中国的电视剧太严肃了,韩剧的严肃中会带有幽默,一个老婆婆对自己的孙子说话有时会说“无所谓啦”之类的话,感觉很可爱。
范:通过这几天的交流研修,您有什么收获或者启发吗?
李:昨天的座谈会上,一位法国的女士说,“翻译的时候要看电影原片”,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因为,汉语中的一句话,比如“你好吗”中的语气词“吗”,在印尼文或者英文中只是一个问号来代替。很多信息只看剧本是看不到。一开始我们只按照剧本翻译,感觉怪怪的,还是要比照影片原片重新再做。
范:您对中国影视发展有什么建议吗?
李:在做片子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本国观众,还要考虑到国际化。我原来是做电脑软件的,软件不是只给懂程序的人用,也不是只给使用一种语言的人用,不同的语言都要导入进去,提供给全球不同需求的用户。
在拍摄影片的时候也要有这个概念, 我们在翻译中国《文明之路》的时候,法国的街名、人名、建筑名全部是中文的,如果仅按照汉语音译过去会很奇怪,这给翻译带来了困难。在今后的合作中,如果中国的片方能够提供一个专有名词的清单,统一对应印尼语,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便利,也更利于加强合作。
采访/整理:范婉丽(中国传媒大学)
2025-01-07
2025-01-06
2025-01-04
2025-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