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重,字芦浪。1902年重阳节出生在江苏武进的一个书香世家。1923年,从清华大学毕业之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美国斯坦福大学继续深造,极大地拓展了自身的眼界和学识。1925年,方重进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并于次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1927年心系国家的方重听闻北伐战争胜利,兴奋不已,加紧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却未及修饰便提前回国。自此便投身于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终身。
1931年,方重在好友闻一多的多次游说之下,出任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兼外文系主任,由此开启了他武汉大学13年的教书生涯。当时,方重先生主讲英国文学史、文学批评等课程。并在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的鼎力支持下,对外文系的课程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和改革,倡导中外兼修,并亲自组织编写教材、组织师资,当时朱光潜、戴镏龄、陈源、陈方恪等都受聘于武大外文系,此外每年还聘请外籍专家到系里担任主要课程。几年间,武大学生的水平逐年提升,武大的名声也日益远扬。方重先生在武大的13年里,外文系培养众多的杰出人才,其中包括叶君健、刘佛年、章振邦、廖可兑,等等。
上世纪40年代末,方重先生接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邀请到英国剑桥大学任客座教授,并到伦敦、爱丁堡、比利时、布鲁塞尔等世界知名大学研习和讲学,研究西方文化、传播中国文化,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50年代,在经历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几次调整调任之后,方重先生于1956年来到上海外国语学院(现上海外国语大学),任西语系主任,与章振邦、杨小石等人,组织筹建上外的英语学科,筚路蓝缕,开创基业。1986年,方重先生受命成为上外第一位博士生导师,一如既往地埋头教学工作之中。
在上外这片沃土上,方重先生为国家培养了不计其数的优秀人才,他所倡导的外语教学思想和方法,在今天看来仍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方重先生在外语人才的培养上坚持“博雅之士、通才教育”的理念。他主张外语专业应注重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转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为此,英语系的课程设置上,中外的文、史、哲的课程都占有相当的比例;倡导师生阅读经典,从中汲取营养;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方重先生担任上外西语系主任、英语系主任期间,上外涌现了大量的名师学者,例如许天福、陆佩弦、董任坚、章振邦、杨小石、戚雨村、李观仪、秦小孟、王德春等。
方重先生常说自己毕生只做了两件事:教学、翻译。在教学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之外,他将满腔热血贡献给了中古时期的文学研究和译介事业。方重先生最早将东晋诗人、文学家陶渊明的全部诗文翻译成英文;是国内第一个完整研究并译介英国伟大文学家乔叟作品的人;也是最早研究并翻译英国伟大文学家莎士比亚作品的学者之一,校对过朱生豪先生所译莎士比亚作品八篇;还是国内最早提出比较文学概念的少数几位研究专家之一。他为英美优秀文化及早更全面地被国人所了解、中国伟大文化更为华彩熠熠地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
方重先生教书60年,其中34年的时光留在上外。时光荏苒,方重先生已经成为上外的一个精神符号,引导着一届届学子见贤思齐、发扬蹈厉。为了纪念方重先生,2011年,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设立“方重翻译奖”,院长查明建教授还亲自赋诗《我们的方重》,在每年的颁奖典礼上朗诵。
“方重翻译奖”迄今已举办了五届,在校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已成为上外校园文化的品牌活动,不仅推动了同学们翻译水平的提升,同时也是重温和感悟上外的人文传统,以传承方重先生的人文精神,薪火相传,继往开来。
2024-11-06
2024-11-05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