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4日,由北京语言大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驻华使馆、阿拉麦·塔巴塔巴伊大学、德黑兰大学、圣拉兹大学主办,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承办,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平台支持的“后疫情时代的中伊汉学与文化发展论坛”第四次会议以视频会议的形式顺利举行,“后疫情时代的中伊汉学与文化发展论坛”系列活动成功落幕。
中伊两国4位汉学家及业内专家:Al-Zahra大学妇女研究系成员Zahra Mir Hosseini博士,Kharazmi大学社会科学系成员Shahla Bagheri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宋岘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波斯语专业主任刘慧副教授出席本次会议并进行主旨发言。伊朗驻华文化参赞Abbasali Vafaei先生、阿拉麦·塔巴塔巴伊大学国际合作部主任Mandana Tishehyar女士参加了本次会议。
中伊两国四位专家就妇女在文化关系发展中的作用、中国与伊朗的医药交流史、妇女是加深伊朗与中国之间跨文化互动的媒介、近二十年中国的波斯文历史宗教文本研究等主题发表主旨演讲,并对中伊两国文化与学术交流提出宝贵意见。
Zahra Mir Hosseini博士就“妇女在文化关系发展中的作用”展开主旨演讲,分析了妇女在消除文化障碍方面的作用,以及鼓励妇女参与国际文化活动,利用妇女的优势促进不同文化和思想之间的相互了解,对加强国际关系发展至关重要。她表示,伊朗和中国拥有古老的文明和丰富文化,两国可以通过鼓励妇女参与国际关系建设,赋予文化新的含义,把文化和政治相结合,从而建立与众不同的独特国际关系发展模式,并以此模式推动与其他国家尤其与亚洲国家的关系发展。
宋岘研究员在“中国与伊朗的医药交流史”的主题演讲中回顾了中伊医药交流的历史,他谈到,为促进医药文献的大量交流,他正在积极引进中古时期的波斯地区的医药文献的翻译引进,并将医典翻译成汉语出版,其中包括《药理学》《秘中秘》《万国医典》《医术全书》和《伊利汗中国科学技术珍宝书》等。他呼吁,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下,为了全人类的健康、长寿,中伊同行学者们应努力工作将两国的古代医药文献尽量多地整理出版。
Shahla Bagheri博士以“妇女是加深伊朗与中国之间跨文化互动的媒介”为题进行演讲,她表示,妇女的主要文化和社会身份是基于交流的社会文化心理学研究形成的。基于交流的妇女身份的形成使妇女有可能更多、更好地利用其身份来为本国和其他国家服务。妇女凭借其灵活的活动力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力所能及地在文化领域参与复兴“文化丝绸之路”。
刘慧副教授围绕近二十年中国的波斯文历史宗教文本研究展开介绍,近20年里中国学者研究的波斯文历史、宗教文本基本分为波斯语历史著作中涉及中国的资料,明清时期流传于中国、对中国伊斯兰教哲学体系构建产生重大影响的波斯语宗教文本,以及新疆发现的波斯文手抄本共三类。她表示,无论是吐鲁番波斯语文书还是民间流传的波斯语手抄本,由于手写和多语种混合的缘故,解读和校勘是非常繁重和困难的工作,尤其需要伊朗学者的合作,而到目前为止,中伊两国学者在该领域的合作非常匮乏,我们有必要认真地思考与筹划在抄本领域合作,让这些历史见证早日为世人所了解。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驻华使馆文化处干事马晓燕女士主持会议并发言,中伊两国学者、师生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网、中国文化网、国际出版周报等有关媒体参会。
此次“后疫情时代的中伊汉学与文化发展论坛”系列活动自6月23日起共举办了四场主题会议,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云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阿拉麦·塔巴塔巴伊大学、德黑兰大学、沙黑德比赫西提大学、舍希德比赫希提大学、Al-Zahra大学、Kharazmi大学等高校的18位学者发言,累计近300名听众参会。中伊两国文化、学术界资深学者在会上提出真知灼见,共商后疫情时代两国人文交流未来趋势、“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汉学发展,以及“中国学”与“伊朗学”研究。系列活动得到伊朗驻华使馆的大力支持以及中伊两国高校学者、师生的积极广泛参与,为未来推动中伊两国深入推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01-16
2025-01-15
2025-01-14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