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6日,北京语言大学鲁迅与世界文化研究院成立仪式在京隆重召开,鲁迅长孙周令飞先生受聘为研究院院长。
随后,首届鲁迅与世界文化论坛拉开帷幕,论坛由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黄悦主持。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闫晶明发表《觉醒者的求索——鲁迅人生与创作道路的启示》演讲,他提到鲁迅是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一方面鲁迅在现实中承受各种痛苦与矛盾,但另一方面其作品却给世人带来希望、理想和永远不灭的情怀,值得当下的我们学习和继承。
光明日报社国际交流合作与传播中心秘书长肖连兵展开主题演讲《鲁迅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提出几点建议:第一,以鲁迅作品为切入口,积极开展与国外大学的合作;第二,联系世界文学大师后裔,以文学交流促进文明互鉴;第三,推动鲁迅作品进入国外教材,助力讲好中国故事和世界故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副所长吴晓都的发言以《鲁迅的俄国文学观再思考》为题,他指出鲁迅在研究外国文学的过程中,不仅具有多国别的比较视野,更具有中国文化的关照视点。鲁迅具有主体意识和开放态度,启发了我们去面对外来文化,传播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人民中国杂志社总编王众一指出,鲁迅的思想遗产是中国和全世界共享的精神财富。并强调,今年正值建党百年,我们更应深入发掘与科学诠释鲁迅的精神意义,进而为世界性的区域文化传播做好准备,让富有生命的鲁迅作品帮助我们把中国和世界连接起来,在世界文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上彰显出时代价值。
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宝锋的演讲以《鲁迅与中国当代国家形象构建》为主题,从“鲁迅和中国当代的关系”“鲁迅和中国国家形象的关系”“鲁迅和世界的关系”三个维度展开。他结合历史发展进程与当今国际格局,指出在“西学东渐”到“东学西传”的变化趋势中,鲁迅是第一代真正在世界舞台上树立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学家,其精神、作品、人物不仅是世界文学画廊上不朽的存在,同时促成了东西方的平等对话和交流。
当天下午的论坛由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李玲教授主持。鲁迅文化基金会首席专家王锡荣线上分享了“大师对话·鲁迅与世界文豪”活动的具体情况与发展愿景,呼吁更多学人加入未来的活动。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藤井省三也连线出席会议,不仅介绍了“鲁迅与日本及世界文学”的学术谱系,同时钩沉出鲁迅与日本的百年文化交流渊源。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副教授李东芳主要围绕阅读鲁迅对当代的价值展开分享,她谈到鲁迅作品中的精神价值有助于保持对广阔世界和高远理想的向往。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教授周阅从美术史的层面回顾了近代中日文化交往历程,以“美术意识的觉醒与民族国家的构建”为重点,突出鲁迅在美术领域的重大贡献。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于小植从“图象学中的留白”“西方表现主义画派的风味”“立体感图象与叙事模式”“图象学视角与狼意象的分析” 等角度,对鲁迅的小说《孤独者》展开了新颖且立体的论述。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后陈莹分析了鲁迅的《摩罗诗力说》等文论对法国大革命的认识及该文在日本学界的研究情况,揭示出文学文化交流的多国别、多向度互动轨迹。
在接下来的青年圆桌论坛上,同学们精彩的论述展现出新时代鲁迅研究的活力和新意。程茜雯围绕“民声”和“希腊爱美之精神”,考察了周作人文化方案的转变原因与影响。韩文易以《野草》为例,发掘鲁迅如何探寻汉语的美学潜质,追求个性语言风格。许砚辉从中日文化关系史和思想史的角度,分析了近代中日知识精英鲁迅和橘朴的思想互动背后的文化意义。
李彤鑫通过比对《玩偶之家》和《海上夫人》,指出小说《伤逝》对女性主体性建构关注不足。马万里深入散文《死后》的声音叙事中,认为鲁迅以丰富的声音景观叙事完成了对生与死的思考与追问。赵靖怡梳理了胡适、陈受颐的往来书信,是考察中西文化交流细节的重要案例。乔金秋对《故乡的野菜》中的乡土观念进行了探析,认为疏远与亲近在周作人的作品中具有矛盾共存的关系。
刘雨薇谈到林语堂利用东西方语言之间的“不可译性”,创造了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独特方式。汪师尧主要分享了《狗·猫·鼠》中“鼠”的多重隐喻及鲁迅借此对中国文化的反思。张瑞娜围绕“《五猖会》中的民俗书写”,阐述了“赛会”背后的人文关怀和美好期冀。许杨从叙述的画面感、人物的视觉化呈现、“旁白”式处理等层面,分析了《明天》中的影视化艺术效果。石桥枫围绕《幸福的家庭》《我们夫妇之间》《一地鸡毛》,深入论述了鲁迅与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创作及其对当下的重要意义。各位老师和同学的发言非常有启发性,大会在热烈的讨论中落下帷幕。
2025-01-16
2025-01-15
2025-01-14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