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9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北京语言大学、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主办,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国际交流部承办的“汉学青年学者研习营2021”之“儒学、汉学与文明交流互鉴”专题研讨会于北京语言大学逸夫楼第一会议室顺利举办。
座谈会由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宝锋主持。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秘书长、国际联络委员会主任孙建华,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国际汉学》主编张西平,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黄卓越,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方铭,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研究员、尼山学者路则权,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黄悦等中方专家和覆盖5大洲、14个国家的15名营员出席。
张西平教授指出,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是主流性的思想代表。从周公到孔子,儒学思想的根基逐步确立,中国文化完成了从重视鬼神祭祀向关心世俗生活的转变,并逐渐发展出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成为世界人类文明中重要的存在。正是因为儒学引导中国人将目光投射到人世间的伦理关系中,有着和而不同的包容心态,才促成多种宗教进入古代中国,形成了多元发展的中华文明。在今天的生活中,儒家文化、孔孟之道仍有着鲜活的生命力,更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希望更多外国朋友能够了解我们的五千年文明与底蕴。
黄卓越教授的发言聚焦汉学发展前景与汉学家的培养,强调汉学研究需要兼具本土视角和海外视角,以及理论视角和历史视角。他倡议,青年汉学家研究中国,不仅要融入自己的国别视角,同时还应加强对话意识,发扬早期来华传教士的优秀汉学传统,通过实地考察,切实认识中国,在比较中发现中外文化与思想的异同。黄教授还根据走访多国和深入教学的经验,提出汉学发展的新构想,通过汉学连接起世界各国的桥梁,传承儒学求同存异的理念,以此建构更为多姿多彩的人类知识体系。
方铭教授认为,汉学与儒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汉学家从外视角的观察与记录,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这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发展,以及中国人的自我认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他们的关注也提示了国人应当重视传统儒学经典的阅读和研究。特别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潮流中,我们应当重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此同时,呼吁本国学者和外国的汉学家们回到孔孟思想的原点,加强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解读。
与会营员们主要围绕“当地汉学发展现状与困境”“汉学研究、传播的计划与需求”“研习营研修内容和方式建议”三个议题一一作出精彩发言。
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来自委内瑞拉的雷睿从语言学的理论出发,从“以言指事”“以言行事”“以言成事”三个层次分享了关于翻译与译者身份的一些思考。
来自土耳其的王成明谈到,土耳其汉学研究侧重于历史和民族问题,并提议翻译应考虑两国受众阅读兴趣与需求,推动民间交流。
来自韩国的薛熹祯介绍了鲁迅作品在韩国的翻译盛况,建议减少重复翻译,她还表示通过此次研习营认识了新朋友,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国际学术交流,促进不同文化的互融互通。
来自西班牙的江霜从西班牙的翻译历史与现状展开讨论,她建议通过更多的实践机会加强不同语言、文化间的对话,全方位地理解中国、读懂中国。
来自乌克兰的克秀莎谈到,在目前两国的文化互动中,重点应聚焦将中文图书翻译成乌克兰语,致力于培养更多了解中国的学者专家,同时她也指出近年来两国的文化交流项目广受乌克兰学人的欢迎。
双语教材与教学推动汉学人才培养
来自伊朗的艾森提到汉学在伊朗属于比较年轻的一个学科,多年来中伊两国交流频繁,当务之急是培养更多的汉语人才、汉学人才,促进两国文化交融互鉴。
来自巴基斯坦的韩丽丽表示为期6天的研习营为各国汉学家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她谈到巴基斯坦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但双语材料、教材较少,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汉语辞典、书籍出版,助力人文交流。
来自埃及的凌骁认为中阿文化交流重在汉语教学,应系统性加强有关中国文学的通识教育,培养更多高水平的阿语翻译人才。
来自波兰的傿静安认为波兰的汉学发展空间较大,建议未来增多文学类等中文教材、著作的出版,以书为媒,促进中波关系友好发展。
来自匈牙利的郝璐璐提到中匈两国文化互动频繁,她认为可以在教材编写、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学习互鉴,为有志于汉学研究的初学者营造有效的语言环境。
当下汉学发展要注重古今融合
来自日本的伊豆原英悟肯定了此次研习营的内容和方式,并指出日本汉学历史久、成果丰,进一步拓展既要着眼于大众需求,又要提升学术质量,注重儒学文化等古典因素。
来自泰国的魏冰彦总体概述了泰国的汉学三大发展阶段,他指出虽然两国互动日益密切,但泰国的汉语交流仍集中在基础阅读层面,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融入更多有趣、多元、新颖的内容。
来自突尼斯的瓦利德是人民网专家,他先是提到突尼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热,进而指出学习古代汉语和阅读古典文献的难度,又从国际交流的视角建议应打通古今中外的隔膜,与时俱进地发展汉学。
来自美国的柯伟业对中国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强调中国文化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汉学研究也应该突破现代学科的壁垒。此外,在当下的国际环境中,他也呼吁将汉学作为强化中美友谊的纽带。
来自埃及的穆成功勾勒出两个文明古国悠久且深远的交流脉络,如《论语》《茶馆》等不同时代的经典作品译介,见证了中埃友好往来的历史节点。他还表示未来希望有更多的学术交流,以此推动两国友好关系。
座谈会最后,孙建华副秘书长充分肯定了此次座谈会的意义,各位营员从多个角度展示了各国汉学发展历史与现状,极具启发性。他也希望此次研习营能够作为一个汉学对话平台,更好地培养青年汉学学者,推动国际汉学发展,助力文明交流互鉴。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汉学⻘年学者研习营 2021”从山东儒学文化胜地出发,在行走中亲身感受了儒家文化之魅力。“儒学、汉学与文明交流互鉴”专题会则进一步为各国青年汉学家提供了一个学术分享与研讨的机会,希望各国汉学家以此为出发点,讲好“有温度、传情感、引共鸣”的中国故事,书写中外青年文化交流的新篇章,共同促进世界文明的美好未来。
2025-01-16
2025-01-15
2025-01-14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