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上午,《阿Q正传》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青年论坛在北京语言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外的多位学者积极参与,相聚云端。与会学者们以《阿Q正传》为核心,研讨鲁迅作品的当代价值和国际传播等重要议题。会议由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玲和李东芳两位老师主持。
云南师范大学孙淑芳老师指出,鲁迅小说的戏剧改编,因戏剧艺术的感染力和审美效果而引起广大观众的好评,这反映出观众对名著改编的内在需求,同时也丰富了艺术样式和作品价值。
绍兴文理学院古大勇老师系统梳理了当代作家对《阿Q正传》的续写与重写情况,并强调《阿Q正传》的故事框架和人物形象成为了数十位作家的关注对象,表现出这部文学经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江西行政学院廖太燕老师展示了《正气日报》对《阿Q正传》的评述,其中涉及对小说文本解读和跨形式改编分析等关键侧面,有助于立体化、多元化地认识作品,并深层次地思考鲁迅与当下社会的关系。
上海外国语大学胡荣老师围绕著名影剧编导许幸之对《阿Q正传》话剧剧本的6次修订,指出许幸之的《阿Q正传》改编实质上完成了两代“启蒙者”的接力,实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艺术家对“鲁迅精神”的坚守与承继。
山东大学薛熹祯老师从韩国人的视角出发,阐释了《阿Q正传》在东亚地区的传播,她提到鲁迅对阿Q的书写深入人心,农民形象和边缘人物揭示了中韩两国在历史转型期共同面对的社会问题,这部经典作品更是东亚多国共享的宝贵文化遗产。
四川大学的周维东老师在发言中聚焦鲁迅的文化批评,特别是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鲁迅批判现代“伪士”,注重知识更新和文化转型中的精神维度,从而增进了学界对传统文化多样形态的认知。
广东惠州学院王初薇老师考察了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动机,为了"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和"为沉默的国民灵魂画像",消弭人与人之间的隔膜,鲁迅选择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译介,以此火光照亮国民精神的前途。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陈青庆老师以《丸尾常喜的阿Q论与日本战后鲁迅研究之转型》为题,他认为丸尾常喜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发现了鲁迅笔下有一个集“民俗性之鬼”和“国民性之鬼”于一身的阿Q,同时开辟了一条借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视野诠释鲁迅文学和思想的方法之路。
南京师范大学刘彬老师认为,《阿Q正传》呈现了“身体”与“精神”这对关键词在鲁迅启蒙思想中的张力。鲁迅希望“阿Q们”能够恢复痛感,化麻木的沉默为酷烈的沉默,这是“奴隶”翻身成为“人”的先决条件。
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后孟欢回到鲁迅的早期创作,发掘出鲁迅早年大量阅读了严复的译作和论述,关注到了吸食鸦片风俗背后的消极生存观。考虑到民族存亡和文化发展,青年鲁迅极力反对鸦片,并向国人发出警示。
兰州大学学研究生贺燕燕、周倩,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许杨,以文本细读为基础,分别从叙事修辞、伦理批评和性别研究三个方面,凸显了阿Q的典型形象与悲剧命运的复杂内涵,以及该作品对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启示意义。
本次论坛议题,既有对国民性批判主题的深化探究,也有对改编行为、效果等维度的全面梳理,将研究拓展到社会现实和历史文化等诸多侧面。这不仅丰富了鲁迅作品的当代意义,同时构建了更为宽广的文学空间。最后,在线上线下的热烈讨论中,《阿Q正传》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青年论坛圆满落下帷幕。
2025-01-02
2025-01-01
2024-12-31
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