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八届河北省语言服务行业创新创业论坛于线上举行。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世界汉学中心主任徐宝锋教授受邀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题为《语言创新服务和全球汉学发展》的主旨讲话。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文化逐步走出国门,语言服务产业应紧跟“一带一路”倡议,为国家对外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对于构建语言服务创新体系,徐宝锋教授就汉学价值赋能、中外经典互译、智慧语言建设等话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汉学发展赋能语言服务
徐宝锋教授指出,目前语言服务行业的主力军由国内外语院校培养的专业化人才组成,他们的专业性毋庸置疑,但是大部分人并未在国外接受过语言训练,对国外语言环境、文化背景了解不深,导致国内的语言服务产品在海外传播中难以被广泛接受。而汉学家作为横跨两种文化的群体,在其母语国家中有天然的亲和力和公信力,为中国作品海外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在语言服务行业产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加强汉学青年人才培养,团结世界汉学家力量,畅通中外译者交流合作势在必行。
汉学家可以扭转翻译“逆差”
据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不完全统计,全球范围内有汉学家参与创作的与中国相关的著作已超过八千部,有些汉学家用本国语言操刀,有些汉学家则直接使用中文或是与中国译者合著。由此可见,汉学家的存在可以一定程度上扭转因文化软实力不平衡导致的翻译“逆差”。中国作品进入海外市场后,面临着因政府主导性过强、市场参与度不足、作品质量参差不齐等原因导致的“水土不服”。徐宝锋教授强调,如果走出国门的著作不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最高水平,我们却标榜其为“经典”在海外出版发行,那么不仅仅是文学经典的“南橘北枳”,更会让海外不同语种国家对中国形象产生极大的误判。语言服务看似是一种语言的工具性参与,实则对国家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我们需要在不同语种中遴选出最优秀的汉学家,让他们融入到译入和译出的语言服务机制当中,才会让中国文化的海外影响力更加持续长久。
元宇宙时代的“智慧语言”
诚然,在全球范围内的汉学家是一个相对小众的群体,似乎无法支撑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宏伟愿景。但是自“元宇宙”成为新的时代风口之后,我们发现阻碍人类发展的瓶颈从来不是科技创新,而是无法突破庞杂语言体系的障碍。“元宇宙”将开启一个更加开放的全球化时代,但它绝不是英语或汉语时代,而是全球共享智慧语言的时代。徐宝锋教授指出,“智慧语言”是一种情感语言,能表达出自己的喜怒哀乐,让陌生的生命产生共情,而当前市面上翻译软件输出的“技术语言”只能满足社会公共服务需要,远达不到语言应有的沟通心灵的作用。
全球汉学家的著作将世界各国语言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以中文为核心的“汉学宇宙”。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正在搭建的全球汉学语言生态系统,采集和整理全球60多个语种汉学家所翻译的作品,通过AI技术将大量翻译机器无法处理的语料进行清洗编译,未来随着文本数据的不断分析累积,它所翻译出的语言将更有“人情味”,让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也能像老乡一般亲切交谈。
汉学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
在“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引领下,依托于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国家工程平台,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成立了世界汉学家理事会。据徐宝锋教授介绍,目前理事会已联络沟通103个国家、67个语种近5000名汉学家,涵盖了“一带一路”中英语、阿语、西语、俄语、法语、波斯语等十大语言文化区域。世界汉学家理事会将充分利用汉学家人脉资源,建设国际人脉工程,拓宽中外文化交流渠道,构建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大格局,促进世界汉学发展与中外民心相通。
2025-01-10
2025-01-09
2025-01-08
2025-01-07